2023年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破千亿元,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还远吗

2020-09-21

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,无人机市场的需求风向可能短期内有所转变乃至延展,但长期来说,“空中出租车”一直会是不少企业正纳入长期规划的愿景。

在近日举行的2020第四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在演讲中指出,2019年9月,国务院批准印发《交通强国发展纲要》,这让通用航空迎来了历史性发展的新机遇。而无人机是通航和应急救援的重要装备,行业要牢牢抓住这个新机遇。

  据预测,到2023年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,年复合增速超过60%。

在目前已经被逐渐培育起来的消费级无人机和农业无人机领域之外,空中集群表演、物流运输等场景的无人机应用需求正在逐步出现。

当然,看起来遥远的“空中出租车”早已成为诸多无人飞行器类公司的研发方向。峰飞航空科技高级战略副总裁蒋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,与商用的有人操纵大飞机不同,载人无人飞行器采用的零部件数量远远少于前者,在核心的电池能量密度方面,国内也有一定研发优势。

“当前行业对于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研发和关注的热度类似于2016-2017年的无人驾驶汽车;从落地实现的进程来看,考虑到国家民航局层面在积极推动,提出相关示范区概念,这可以类比到无人驾驶2018-2019年的水平。”他总结道。

无人机的快速增长期

根据刘大响的介绍,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。分别占比54%和30%,亚洲地区占比9%。

未来全球无人机将迎来快速增长阶段。保守估计,到2025年达到700亿美元规模,年均复合增长速度超过30%,而美国仍然会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市场。

不过国内市场也在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。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统计,2019年我国共有7149家无人机企业获得了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证,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人民币。

据深圳市彩虹鹰无人系统研究院调查预测,今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将达200亿美元规模,比去年大幅增长,主要因素是疫情影响,未来无人机的应用将更加多元化。

实际上对于无人机行业来说,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柄双刃剑,一段时间的谨慎出行可能抑制了消费级市场的应用需求,但同时也推动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倾斜。

蒋俊向记者表示,疫情过后发现诸多行业对无人机的需求量更大了,包括物流、消防、巡检等领域。尤其当遇到紧急情况时,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快速飞行并开始工作。

集群表演在这两年也逐渐成为一个关注重点,不少无人机企业都在此领域深耕。

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就认为,“自主化、智能化、集群化”将是无人机发展的趋势。在前述大会上,该公司发布了新一代集群表演无人机“敏捷蜂Ⅱ型”。据悉,未来几年公司将围绕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和智能化做更深入的探索。

一飞智控COO张思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无人机集群表演在市场上已经有2-3年的探索,但一飞智控认为,这类市场依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,未来会很有前景。举例来说,集群表演可以与烟花表演互补发展,被应用到各种公司、政府等的庆典活动中,以及景点的日常风景中,目前落地的场景都还只是冰山一角。

据她分析,当前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时面临的难点在于,要在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中研判,这些技术是否都要用到集群表演上。

无人机的尺寸大小、续航时间,这都需要综合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取舍。张思奇表示,内部团队考虑到,产品要为未来的竞争力储备,续航时间长会带来不一样的商业模式。

“规模较大的无人机会有技术限制,影响到飞行速度,现在技术升级后,可以更好表达艺术性。”她续称,不要小看5G技术,随着将来通信流量通道大幅抬升后,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可以愈发被拓宽,没准可以借助无人机在天空完成直播,偏远山区也更有可能享受到大流量数据传输带来的生活裨益。

“我们希望借助通信的打通,推动巡检、无人大飞机的落地,目前的通信流量限制一定程度制约了无人机行业的发展。”张思奇表示。

她向记者介绍道,该公司对未来发展划定了四个方向:编队集群表演、物流解决方案、巡检解决方案、有人机改造的大飞机。在此过程中,公司会考虑先做成一条成熟的产品线,把商业模式和技术积累流程跑通,再来“养”其他产品线。

张思奇表示,公司目前在物流和巡检方案方面都已有技术积累,但相关产品尚未达到商业化程度,且相关行业应用也尚不健全。“现在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帮助定制解决方案,这需要的不只是一台无人机,是很多架无人机每天在几百公顷的土地上巡检、收集数据,然后调教、定制方案。”

对大型有人机进行改造虽然目前行业还不成熟,但需求持续存在。张思奇举例道,在森林防火场景中,使用无人的大型飞行器就可以让人力成本下降。

“从有人机到无人机的改造,核心的很多控制原理和算法都是相通的。”她表示,公司接下来已经设立分公司,针对性进行研发准备。

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愿景

面向未来,研发出能够载人的无人飞行器,实际上是诸多行业公司都在探索的方向。

上海峰飞航空科技在大会上发布了垂直起降智能飞行器V400信天翁。据称,公司的战略是以大型智能物流飞行器+“空中出租车”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为主要产品布局,构建空中物流运营系统和空中立体出行方式。

峰飞航空科技高级战略副总裁蒋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,相比地面自动驾驶,空中出租车会相对容易实现一些。目前核心的难点在于监管和法规等的规范。

从技术端来说,载人飞控必须要符合适航要求,这是一个较大的门槛。公司选择先在物流无人配送方面积累性能和航时等经验,在此过程中通过逐步迭代,让产品可靠性更高。

此外,载人飞行器的研发需要很大投入,通过前期在巡逻、测绘、消防等获得的经验和现金流,也能更好反哺对载人产品的落地。

“我们是定位为航空器的公司。载人这个目标实现时间会比较长,所以我们考虑先载货、再载人。载人是未来最大的市场。”他指出。

蒋俊向记者介绍,目前公司旗下有五类产品,分别根据载重量不同,用于巡线巡逻、高原测绘;用于消防灭火;物流运输、应急救援或国防;以及大型物流和载人飞行器。蒋俊介绍,公司今年会推进载人飞行器的首飞。

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期,行业就在设想造出“飞机+汽车”概念的飞行产品,但后来发现这一形态很难实现,此后的行业研发方向便变成了“电动垂直起降飞行”模式,实现点对点运输。

若未来这个模式真正实现,将不需要跑道,甚至可以在建筑的楼顶、空旷的公园平地上实现升降。

蒋俊介绍道,在载人无人飞行器方面,行业出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。有公司选择以多旋翼式的无人机实现这一目标,峰飞航空则是选择以复合机翼形态。当前正是这两类方向,共同推动着“空中出租车”这一愿景的发展。

“我们认为,长距离的运输需要复合翼、倾转旋翼,后者设计难度更大。”蒋俊指出,考虑到成本、适航和未来应用场景落地的需要,公司选择了复合机翼的路线。

载人无人飞行器的难点在于飞行器设计结构,这会影响到启动效率;此外是适航能力,在产品开始设计时,就要为此准备。“我们希望载人无人飞行器产品在2025-2030可以进行商业化、规模化运营。”

他进一步指出,公司目前在这类产品的研发重点在于搭建飞行平台,公司提供飞机产品,通过与上下游合作,协助具体行业进行改造,并设计相应符合需求的平台产品。在此过程中考虑到推动落地应用,也不排除会先专注于某个具体场景进行细化。未来则会推动集成飞行平台+载人落地。

相比海外目前的发展趋势,蒋俊表示,考虑到国内在电动化方面的成熟度更高,因此在该领域的研发也相对有优势。

“中国目前研发的电池能量密度更高,在产业链环节方面也有优势,因此可以加快‘空中出租车’在国内的推进。当然核心还是人才,包括飞行器设计、算法相关的人才加入;而国内工程师更拼。中国的研发和成熟速度比国外成熟很多。”他总结道。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400-696-5515

在线咨询报名

扫描微信二维码